氣與健康-「氣」之現代科學觀

中國人練氣功練了幾千年,不但沒有失傳,隨著許多個人經驗的發展,反而衍生眾多不同的派別。中國大陸文革時期,氣功等傳統體育養生被扣上了宣傳迷信和唯心主義的帽子,受到毀滅性打擊,直到改革開放後,發展出另一個高潮,練習氣功的人不斷增加。

當時主導中國科學研究的是中國原子彈之父錢學森。他認為中國在明朝以前是全世界科學最發達的國家,但近代科學的發展幾乎全是西方人的天下,要改變這樣的現象必須從既有的優勢,同時也是西方人沒有的部分去發展,「氣功」就是這樣一個西方沒有的東西。因此,中國大陸從一九七八年一聲下,全面推展氣功研究,許多著名學術機構如中國科學院、北大、清大等均投入了此一領域中。錢學森並將它稱為第四醫學,目的在於開發人類潛在的能力。一九七九年成立了「北京氣功研究會」,一九八七年北京成立了「人體科學學會」,正式將氣功視為科學的一個分支。當年並在深圳舉辦首屆國際氣功學術研討會。

台灣有關的科學研究在陳履安先生擔任國科會主委時,曾邀集一些學術界菁英,組成研究小組並發表過一些成果,著名的學者如李嗣涔教授、王唯工教授、陳國鎮教授、崔玖教授等等。

迄今,有關氣功的科學研究雖無突破性的重大發展,但歸納一些已發表的結果,仍可讓我們略窺堂奧。

⊙氣功可使人體重要穴位發出低頻漲落的紅外電磁波,局部溫度也會增高。也可測得靜電信息物理效應。

⊙氣由身上某部分放出時,謂之「外氣」,最常是由手掌放出。外氣的特質包括紅外線波及其他高能量電磁波,包括微量的γ射線、κ射線及紫外線,及其他未知能量形。

⊙運氣時,腸胃之收縮蠕動顯著增加。體內肝臟之血液循環增加,並呈現規律波動性。

⊙靜生時,腦波顯著發生改變。進入所謂「入定態」時,腦內α波振幅大量降低,但進入「共振態」時,α波振幅大幅增加。(α波為腦內八至十二赫茲的腦波,常出現在大腦枕葉和顳葉,一般睜眼時下降,閉眼時增加,睡眠時則消失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