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暑防中暑

大暑標志著一年中最炎熱的時期開始了。2023年是7月23日,大暑正值中伏前後,在大暑時節出現40度左右的高溫天氣是很常見的,在這酷熱難耐的季節,注意防暑降溫就刻不容緩了,飲食的調理也已暑熱天的特徵為基礎,此時食物很容易變質,食品衛生特別重要。

我國古代將大暑分為三候:“一候腐草化為螢;二候土潤溽暑;三候大雨時行。”大暑時,螢火蟲卵化而出,所以古人認為螢火蟲是腐草變成的;第二候是說天氣開始變得悶熱,土地也很潮濕;第三候是說時常有大的雷雨會出現,這大雨使暑濕減弱,天氣開始慢慢的向立秋過渡。

〝小暑〞至〝大暑〞這期間,天氣變化無常,雷雨頻繁,外出時一定要攜帶雨具。因為這個時候正處〝中伏〞階段,所以人會感到潮濕、悶熱,渾身上下總有濕濕黏黏的感覺。(註:三伏天-初伏:夏至後的第五個庚日;中伏:初伏後10天的庚日;末伏:立秋後的的個庚日)。

大暑對人身體的影響很大,比如寒濕之氣對人體的傷害和高溫的酷暑都是對身體一種考驗,這時一定要做好防暑事宜。

大暑來臨,藥粥養生最滋補

說到七月裡最常見的現象,莫過於厭食了。特別是在〝大暑小暑,熱死老鼠〞的三伏天裡,吃不下飯、睡不好覺、體重減輕、精神不好等症狀尤為普遍。傳統養生方法裏,首推藥粥養生。著名醫家李時珍就特別推崇此法,對於老人、兒童、脾胃虛弱的人特別合宜。

夏天養顏美容,首推紅棗

紅棗補脾胃,山藥小米亦佳。《神農本草經》中,就已將紅棗列為上品,認為它具有補氣健脾的功效。《本草綱目》更指出,紅棗是脾之果,是脾虛患者的理想食物之一。直至現代,中醫使用紅棗,也主要用於治療脾胃虛弱引起的消瘦無力、食少便稀等症。因脾胃調理良好、皮膚氣色也就佳。。

湖南長沙月亮山漢墓曾出土了一個珍貴銅鏡,上面刻有銘文:“上有仙人不知老,渴飲玉泉饑食棗。可見漢朝時,食棗養生成蔚風氣。其它方便的〝暖胃〞食物還有山藥、大米、小米、糯米、高粱、薏米、豇豆、扁豆、黃豆、香菇、桂圓等。

按摩足三里,延年益壽精神佳

根據《黃帝內經》記載,按摩足三里穴可以增進食慾,促進機體的生長,得到延年益壽的佳效。足三里穴位於膝蓋骨外側下三寸,脛骨外側一橫指處,被稱為〝保健穴〞或〝長壽穴〞。因此,經常按壓足三裡穴能調節胃液分泌,增強消化系統的功能,並能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,延緩衰老,可用拇指或原子筆頭等工具,先順、逆時針各揉按32次,對防治腸胃病和傷風感冒有良好的作用。

大暑之時,慎防情緒中暑

大暑時火氣陽亢,高溫天氣會影響下丘腦的情緒調節中樞,給人們的心理和情緒帶來負面影響,而從出現心煩意亂、無精打采、思維紊亂、食慾不振、急躁焦慮等異常行為,構成所謂的「情緒中暑」。年長者尤其留心因火氣太大而造成心肌缺血、心律失常、血壓升高,甚至是猝死。預防方法包括:

  • 找到煩惱,避免「無名火」。
  • 靜心養生,放慢呼吸養氣。
  • 睡眠優先,中午可小睡30分鐘。
  • 調節飲食,水分充足。
盛暑之時,留心空調病

雖然天氣很熱,人們不要一味地貪涼,在享受空調帶給我們清涼感受的同時,也要做好空調病的預防工作。

  • 室內外溫差不要太大。
  • 在空調房間最長待4個小時,就該活動活動了。
  • 空調房裡常開窗換氣。
  • 出汗時別對著空調吹。
  • 晚上最好別開空調睡覺,至少用毛巾被蓋好腹部易著涼部位。
  • 空調應勤清洗消毒。

圖片來源:網路/《不運動,當然會生病》,新自然主義出版,游敬倫醫師著